内外贸一体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品牌建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内外贸一体化已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通过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企业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转型升级与品牌建设。内外贸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对冲外部冲击的务实选择,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内外贸一体化的核心命题: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内外贸一体化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让同一款产品既符合海外标准,又能打动国内消费者。青岛饮料集团的崂山白花蛇草水便是典型案例。这款以“中国草本饮品”形象走出国门的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畅销,还通过品牌定位与技术创新,成功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正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加剧,外贸企业急需开拓国内市场。然而,“转场”并非易事。国内消费者对产品包装、品牌故事、营销方式的需求与海外市场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技术下沉,推出高性价比的医疗和日化产品,并借助电商平台实现快速触达用户。这种针对性的市场策略,为外贸企业“转内销”提供了有益借鉴。
品牌建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跨越
品牌建设是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的高品质商品持续畅销海内外市场,但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企业仍需付出诸多努力。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适配与本地化设计,优化语音交互功能,提升产品在非中文市场的渗透率。这种灵活多元的品牌策略,为企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品牌建设之路虽然艰难,但行则将至。北京幸福益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以Regesi再生医学材料为核心,解决了世界再生医学材料“卡脖子”技术,同步满足了国内外合规性及文化适配性,形成了再生医学产业集群,强化了国内外市场联动。这种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的双重驱动,为企业赢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政策协同:内外贸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政策协同是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市场渠道等方面问题。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外贸产品拓内销,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商务部也表示,正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
各地相继出台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工作计划,主要聚焦于标准衔接、企业转型和示范创新三个方面。山西省提出推动内外贸标准制度衔接,发挥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联盟作用,推动内外贸相关检验检测、认证互认。浙江省提出培育内外贸并重发展的企业主体,开展“领跑者”行动,加快内外贸品牌建设,支持内外贸企业创新发展。这些政策若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并实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有效配套,将有望形成“政策引导—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内外贸一体化的未来展望
内外贸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有助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条中的堵点,扩大内需市场,还能对冲外需波动风险,为外贸企业提供内部缓冲空间。从产业链来看,内外贸融合能促进技术、品牌、服务等要素整合,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未来,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制度型开放,通过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国内外规则衔接。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如完善供应链金融,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跨境物流、合规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如建设内外贸一体化数字平台,实现订单、仓储、物流数据互通,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内外需求,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渠道拓市场。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相关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对冲汇率波动、贸易摩擦等风险。
内外贸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企业转型升级与品牌建设的重要路径,更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关键抓手。通过政策协同、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中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