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廖侦成:凭热爱与创新助力清远农业发展|劳模巡礼

在清远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寸农田都承载着希望,每一个农业项目都凝聚着心血。廖侦成,一位与清远同龄的农业工作者,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便开启了他与清远农业的不解之缘。

今年,廖侦成获评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凭借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茶学研究到产业规划,廖侦成在农业领域默默耕耘十一载,在清远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深耕茶叶技术研究与推广

廖侦成与清远的缘分,始于他对农业的热爱与坚守。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毅然来到清远,投身于农业农村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一年。

“我是1988年出生的,清远市也是1988年建市,我有幸和这座城市同龄。”廖侦成笑着说,“这种缘分让我格外感恩能够在清远工作。”

清远的农业资源丰富,尤其是茶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廖侦成积极参与到茶叶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中,从英德红茶的种植加工到其他特色茶资源的开发,他都倾注了热情。

在廖侦成的众多工作中,茶叶技术研究是他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他深知,清远的茶产业要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品种选育和多样化产品开发。多年来,他和团队一起深入茶山,开展野生茶树资源调查,挖掘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茶树资源,丰富了清远茶树种质资源。

廖侦成在野外开展茶树资源调查记录工作。受访者供图

“我们发现了很多古茶树,这些茶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未来茶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廖侦成说,“通过对这些古茶树的研究和选育,未来可以培育出更多优质的茶树品种。”

廖侦成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主编出版了《清远茶树种质资源》,该书的相关成果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他还主持制定了《蒲坑茶加工技术规范》和《笔架茶生产技术规程》,这分别是蒲坑茶和笔架茶的第一个正式标准,为这两种特色茶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廖侦成作为副主编出版了《清远市茶叶志》等书籍,进一步丰富了清远茶产业的理论基础。

如今,清远的茶产业正在逐渐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英德市获“世界红茶之乡”称号;英德红茶公用品牌价值达47.73亿元,位列全国红茶类第二位……谈起这些,作为参与茶产业建设的一份子,廖侦成倍感自豪。

“我学的是茶学专业,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清远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荣幸。”廖侦成说,“清远充满了创新与活力,我希望能够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用“工业锅”炒香“农业菜”

近年来,清远坚持以工业思维、系统思维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

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包括清远鸡、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清远丝苗米和连州菜心。廖侦成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跟进相关产业的规划与实施工作。

清远制定了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从种业、规模、品牌到市场拓展,每个环节都明确了具体措施和目标,确保产业发展有章可循。

廖侦成和同事们都明白,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规划与实施工作该怎么做?

工业思维、系统思维帮了他们忙。

廖侦成在工作中体会到,推动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标准化、集聚化、品牌化,是用“工业锅”炒香“农业菜”的重要一环。

廖侦成为茶农讲解茶叶采摘技术。受访者供图

当前,清远已经广泛探索出完善标准体系、延伸产业链、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开拓等举措,进一步复制推广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中来。廖侦成和他的同事们也期待着,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能成为清远写好土特产“大文章”中的一笔。

近年来,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产值快速增长。据行业统计,2024年五大百亿产业综合产值约400.67亿元,同比增长32.67%。清远鸡和西牛麻竹笋产业已突破百亿目标。

平日里,廖侦成也关心着年轻农业工作者的成长。他鼓励年轻人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他常常对年轻同事说:“农业工作虽然辛苦,但只要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一定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廖侦成和清远农业的故事还在继续。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农业工作中来,共同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

南方+记者 邓文燕 许宁宁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邓文燕;许宁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