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来如此·探园⑧丨川大科技园:老牌园区焕新,“五位一体”孵化体系如何炼成?
川观新闻记者 曹凘源 摄影 李强
距离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门仅300米,一幢红色的砖房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名叫展业大厦的楼宇是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所在地,也是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川大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大科技园创办于1999年12月,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15家试点和22家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25年间,这个园区已构建起集行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于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在四川大学主校区建成3万余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

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初至2024年12月,园区已累计入驻项目(企业)300余个(家)、转化科技成果13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超1000件、拥有专利近300件(其中发明专利63件)、拥有软件著作权近400件。
这样一个“老牌”园区,是如何连通高校资源和市场需求的?企业和项目又是如何从这里孵化成长的?近日,记者走进川大科技园一探究竟。

位于川大科技园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
打造高校资源直通车
让“书架”与“货架”双向奔赴
川大科技园由几栋呈条带状分布的楼宇组成,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科创中心、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等,虽然没有挨在一起,但都紧邻川大望江校区,彼此相距几百米远。
2016年,四川大学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川大科技园负责建设和运营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五大平台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成为全国首个向双创转型升级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8年底,位于科华街10号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建成,13000平方米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包含了高端人才创业企业孵化区、全球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区、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区和公共创业服务区等多个功能板块。此后,这里便成为一辆“高校资源直通车”。

川大科技园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的优势之一,就是能直接对接国家级实验室、部省级科研平台。园区发展方向覆盖高分子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可快速链接技术源头,让高校成果从‘书架’直通‘货架’。”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龙毅告诉记者,入驻的企业大多数处于创业初期,其中不乏川大教授带头的创业团队,这些项目和企业都有一个共同需求——让高校创新成果和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成都市爱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爱迦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医学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科技型企业,也是早期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半个月前凭借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乳腺癌筛查系统”,该企业成功入选“2025全国企业‘人工智能+’行动创新案例TOP100”。
“这套系统的核心技术来自四川大学章毅教授团队原创的神经记忆微分方程(nmODE)算法体系,同时联合华西医院、成都医学院等医学资源,积累了近百万级病例数据,病灶检测准确率接近100%。” 爱迦科技品牌负责人梁昱欣说,2020年入驻以来,园区通过路演、沙龙、政企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对接医疗机构,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在四川自贡、达州、宜宾等地基层医院投用。

川大科技园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除了帮“成果”找“市场”,川大科技园也在帮“需求”找“资源”上同步发力。
“去年11月我们才入驻园区,园区为我们的产品研发提供场地、人才、专家团队和高校资源等支持,帮了大忙。”谈及落户原因,成都海龙空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龙空天”)创始人胡钦涛颇有感慨。这家企业主要从事卫星零部件研发生产的小微企业,虽然入驻时间不到半年,但是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已经在业内受到关注,今年内还计划发布自己的新产品。
“成本高”和“资源少”是初创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胡钦涛介绍,在走访对比了成都市多家产业园区后,最终企业将目光锁定在川大科技园。“园区的共享实验室以及一些生产测试平台可以免费使用,川大还能提供人才及科研资源支持,让企业更轻松地起步。”
从2020年初至2024年底,川大科技园累计创造产值达12亿元,孵化的企业中有5家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有两家已经上市。龙毅表示,今年内,由成都市武侯区和四川大学校地合力打造、川大科技园参与运营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将正式投运,园区将在新经济领域探索发力,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入驻企业在调试产品。
创新孵化体系
为选种、育种、熟化进一步提速
高校创新成果如何快速转化落地?在龙毅看来,构建选种、育种、熟化全流程的孵化服务机制很重要。
记者了解到,川大科技园拥有从创业苗圃到加速器的四级成长链条,配套了由物理空间、行政服务、投融资服务、孵化服务资源和全要素组成的“五位一体”孵化服务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全功能、全要素、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体验,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足踝外科与肢体矫形中心医师李亚星所在的团队就是机制下的获益者之一。
2024年,李亚星带领团队以项目的形式入驻川大科技园,并参加了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凭借团队所研发的足踝及下肢矫形技术获得国家级金奖。但是赛后,如何让这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并更好地推广应用成为摆在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团队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但是在成果转化和商业化推广方面却毫无经验。”李亚星坦言。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川大科技园不仅安排了专业人员对专利申请保护以及项目孵化落地予以指导,更通过项目路演、企业对接会等方式,为该团队链接资源。最终,李亚星团队与赛博派(无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合作。目前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技术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预计下半年合作公司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后,就能进入推广应用环节。

入驻企业可以免费试用C-Fablab实验室开发产品模型。
“提供优质的‘创业空间资源’也是加速熟化的重要手段。”龙毅介绍,园区搭建了9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够满足孵化企业数字制造、电气产品研发及测试、服务器及网络信息、远程会议等需求,创业者在园区内即可享受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创新研发公共技术平台支持。
C-Fablab实验室是其中的明星平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个可以制造多种产品和工具的开放式小型创造车间,创客们可以开发脑力自己构思产品模型,一旦有设计和想法要实施,便可以用模块化程序进行编程、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组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构思设想转化成产品雏形,大大缩短了产品从概念转化为样品的时间,由此降低创业难度。
去年8月,川大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龙毅表示,以此为契机,园区将打造“概念验证+孵化+投资” 新模式,贯通科技成果转化“成果筛选—验证开发—企业孵化—资本护航—产业落地”全链条,依托技术经理人团队,提供“项目挖掘、遴选、对接、撮合、投资、中试熟化、企业孵化至项目(股权)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