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病有所医”的暖心答卷|贵州各地各部门在学习教育中着力推动医德医风集中整治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铜仁市碧江区环北街道熊家屯社区居民谢先生至今心绪难平。
“拿到初步诊断结果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真没想到,医院的绿色转诊通道让跨省就医这么顺畅。”此前,谢先生因病情复杂急需转诊重庆。碧江区人民医院通过“医联体信息系统”把病历资料精准上传至重庆新桥医院,远程会诊、预约床位一气呵成,患者得以顺利跨省入院。
治疗期间,两地医院诊疗团队始终密切联动、精准对接。18天后,谢先生康复归来,碧江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又定期上门随访、指导康复。
一张跨省转诊单,架起从铜仁到重庆的“生命桥梁”。顺畅高效背后,是作风的持续转变——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服务”;是机制梗阻的坚决打通——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铜仁市将作风建设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深度融合,将医德医风集中整治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硬指标”。今年以来,已摸排相关问题线索202条,整改143条;清缴资金482万余元;为1.84万名医务人员建立“廉政档案”。

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
既刀刃向内,更精准对接民生痛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难、烦,铜仁卫健系统党员干部深查漠视、脱离、侵害群众利益症结,推动“一号管三天”、取消门诊预交金、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等108件民生实事落地,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次均诊疗费用同比下降8.29%;住院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9.88%。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离不开健康。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贵州将医德医风集中整治作为深化作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引导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自查自纠,靶向整治医德医风顽疾,以学习教育成效检验医疗服务质效。
“7天内复诊免挂号费,直接找护士站登记就行。”
“抽血、送检、拿药都在一个地方,既省时又省力。”
“再也不怕挂错号了,一个号可以在多个诊室就诊。”

新搬迁的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医疗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就医“堵点”就是服务改进“靶点”。六盘水市钟山区人民医院紧扣学习教育目标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排查并补齐服务短板,将医德医风集中整治转化为推动医疗服务升级的具体实践。
急诊科推出“一站式”服务,急诊效率提升15分钟;“免挂号费”政策覆盖7天内复诊及连续输液患者;病历复印实现线上申请、邮寄到家……细微之处的点滴改变,正是集中整治带来的作风之变。
医德医风建设成果最终要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这份真切的感受,在患者张梅身上有了生动体现。
8月15日晚7点,遵义市播州区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依旧人来人往。提起医院新开设的夜间门诊,正在接受针灸理疗的张梅说道:“我肩颈疼得厉害,可白天要上班,根本抽不出时间治疗,夜间门诊真是帮了我们‘上班族’大忙。来理疗好几次了,疼痛缓解不少。”

贵中医大二附院风湿免疫专家安阳(右一)为患者把脉问诊。
为切实解决群众看病时间困局,今年7月,播州区中医院正式开设夜间门诊,通过延长诊疗时间、优化服务流程,为群众提供更具时效性的医疗保障。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遵义市紧盯医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强化作风建设,全面排查整治突出问题,建立问题台账,重点核查近三年信访投诉、医保检查、审计反馈的线索,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
深入开展医德医风集中整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作风建设,把群众“病有所医”的期盼作为工作标尺,从挂号缴费等细节入手,在优化诊疗服务上持续发力,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美好生活期盼。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培训班主会场。
监督加力度。贵医附院纪委建立高值高频检查开单动态监测制度,对CT、MRI等检查量排名靠前的科室开展专项督查,门诊重复检查率同比下降28%。
服务添温度。安顺市关岭自治县中医医院推出午、夜间及无假日门诊,解决“上班族”“学生族”就医难问题,服务群众2862人次。
…………
如今,重复检查减少了,就医成本降低了,看病体验也更好了,作风建设成效正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温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肖勇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