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毛德美:扎根基层三十载 甘为群众“老黄牛”
在汉阴县蒲溪镇东升村的田间地头、院落村口,总能看到一位脚步匆匆的身影。他是村民口中的“贴心书记”,更是群众信赖的“人大代表”——汉阴县蒲溪镇东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德美。扎根基层30余年,他以“老黄牛”般的坚韧与执着,在调解一线化纠纷、解民忧,在履职路上听民声、办实事,用行动诠释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深耕调解一线,筑牢和谐基石。作为人大代表,毛德美深知“群众利益无小事”。东升村2630余名群众、12个村民小组的家长里短,都是他心中的“头等大事”。他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职责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依托“321”基层治理模式和“两说一商”工作法,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1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其中啃下29起“骨头案”、化解5起群体性纠纷,成为群众公认的“和事佬”。

2023年夏,村民王某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四五年,双方剑拔弩张。毛德美带着人大代表联络站的记录本,连续7天走访当事人、查阅历史台账、实地丈量土地。调解会上,他搬出《土地管理法》逐条解读,又请来双方长辈共叙乡情,最终促成握手言和。“人大代表说话有分量,老毛办事我们信得过!”村民的肺腑之言,是对他30年如一日坚守的最好褒奖。
勤修履职内功,锤炼服务本领。“当代表就要懂政策、知法律,不然对不起群众信任。”毛德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系统学习《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321”治理模式创新“治理+说理”工作机制,将“一约四会”制度细化为28条村规民约,让基层治理有章可循。

为提升调解技巧,他自费购买《心理学与沟通艺术》等书籍,总结出“热处理急案、冷处理积案”的工作法。在一次家庭财产纠纷调解中,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先“冷”处理——单独倾听诉求、梳理法律关系,再“热”化解——组织家族会议讲亲情、摆法理,最终促成财产合理分配。这种“刚柔并济”的调解术,源自他近1000余小时的学习积累,更源于对“代表履职必须专业”的深刻认知。
遍访万家灯火,织密稳定防线。“人大代表的脚印多沾泥土,群众的心里才会有温度。”毛德美坚持每周走村入户,把人大代表联络卡贴到每家每户,将调解室搬到田间地头。他创新“三查三访”工作法,查重点人群、查矛盾隐患、查民生诉求;访留守家庭、访返乡农户、访致富能手,累计收集民意200余条,提前化解土地流转、邻里纠纷等隐患70余起。

他还围绕群众生产和生活需求,他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提前防范工作。比如,在农忙时节,他提前宣传农机使用安全知识,避免因农机使用不当引发纠纷;在邻里关系方面,他倡导互帮互助,营造和谐氛围。“老毛来了,问题就来了‘解’!”村民的口头禅,是对他未雨绸缪解民忧的生动注解。
扛牢为民之责,书写担当答卷。2021年,毛德美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调解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他采用摸清情况、现场调查、倾听陈述、认真分析、一碗水端平的“五步法”,让每一起纠纷都经得起法律和民意的检验。在一次涉及多户村民的灌溉用水纠纷中,他迅速到达现场,详细了解情况,协调各方利益,最终制定出合理的用水分配方案,成功化解了矛盾,实现“案结事了心服”,保障了广大村民的生产用水需求。

作为人大代表,他始终把群众合法权益扛在肩上。4年来,他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750余人次,推动解决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民生问题40余项,东升村获评“县级信访工作先进村”。村民说:“咱村里有“老毛”在,心里踏实!”
“一枝一叶总关情”。毛德美这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正带着群众的信任与期待,继续在基层一线耕耘、奉献,让“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誓言在东升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讯员 罗传勇)
供稿:汉阴人大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