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从一场直播讲起……
7月1日16时,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在视频号“文明大通”准时开播,短短1个半小时,吸引4885人次在线观看,点赞评论不断。这是一场“文明接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仙米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柱邀请桥头镇老营庄村委会主任赵兴文、小煤洞村党支部书记郑生林走进仙米村“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分享村里开展移风易俗的生动案例和“四碗吃包子”丧事简办约定的来历。
直播间里,郑生林讲起“四碗吃包子”约定的来历。“就是让老百姓有面子又不破费,大家都认这个理。”赵兴文则笑着说:“吹唢呐的少了,讲孝道的多了。”在这个不大的直播间里,村干部成了主播,传统成了话题,文明新风成了最有号召力的内容。
这样的直播,仙米村已经做了20余场,累计吸引超过60万人次围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全省首个村级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用“土话”讲文明,移风易俗在这里被讲“活”了。
仙米村并不是个例。在湟中区上新庄镇静房村,“茶饭四道”简办丧事新规已深入人心。一道茶、二道菜、三道米、四道面,既寄托了哀思,又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得到村民广泛认同:“少花钱也有情义,亲情不会因为菜少了就淡了。”
湟源县大华镇池汉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划定操办红白事的红线和底线,筹措建立全县第一个村级殡葬服务中心,已为周边900余户提供丧葬服务。
而在西宁市城北区马坊街道盐庄村,“积分超市”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村民简办红白事、参与志愿服务、讲孝道、讲卫生,都能攒积分,换毛巾、水杯、米面油,“文明也能算账,值!”不少村民表示。
这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折射出西宁市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务实之路。今年以来,西宁市发动群众民事民议、民主协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从线上直播到线下积分,从乡村舞台到文化广场,从村干部到乡贤能人,移风易俗在西宁市不再是“喊口号”,而是真正进入了群众的生活场景,变成“看得见、听得懂、愿意跟”的文明行动。乡风更清,民心更齐,文明的新风正悄然吹遍高原古城的每个角落。
编辑:刘海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