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评论:松滋沙道观幼儿园的“斗舞”教育何以打动人心?
荆州新闻网评论(评论员 卢鼎)近日,松滋沙道观机关幼儿园的师生互动舞蹈视频,在抖音平台上引发热议。晨间活动与放学时段的“斗舞”场景,不仅展现了童趣盎然的肢体律动,映射出舞蹈艺术与日常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是一种教育智慧的觉醒。松滋沙道观机关幼儿园用艺术重构幼儿教育的底层逻辑——这既是美育实践的突破,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区别于传统舞蹈教学的程式化训练,这里的教育者深谙“润物无声”之道。晨光中的即兴律动、角色扮演式的《数鸭子》游戏、披风彩绸间的自由探索,都在印证一个教育真理:当艺术回归生活现场,便自然成为儿童表达自我的语言。正如教师将基本功训练转化为“鸭妈妈带宝宝”的趣味游戏,专业术语化作“种子生长”的生动比喻,这种将教育目标消解于生活情境的能力,正是幼儿教师专业性的最高体现。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构建的平等教育生态。当所有孩子都能在“苹果组VS西瓜组”的比拼中找到存在感,当教师对动作生疏的孩子投以同样热烈的掌声,舞蹈便超越了技能展示,成为滋养自信的土壤。这种全员参与的智慧,破解了艺术教育“重天赋轻普及”的痼疾——正如视频中那个略显笨拙却全情投入的小身影,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律动中触摸到自我价值。
师生同框“斗舞”的画面之所以动人,在于重构了教育场域中的权力关系。当教师化身与幼儿共同探索的伙伴,示范动作时是专业引导者,即兴编创时又成为天马行空的玩伴,这种身份的弹性切换揭示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启蒙从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当孩子们用身体演绎种子破土而出的刹那,教育的诗意便在他们舒展的指尖自然流淌。
在这个推崇“抢跑教育”的时代,这所幼儿园的实践恰似一剂清醒剂。它证明:看似“无用”的舞蹈,实则是培养身体协调、审美感知和社会情感的立体课堂;师生共舞时迸发的笑声,远比机械背诵更接近教育的本质。正如儿童发展专家所言:“肢体律动是幼儿认知世界的原始语言。”当我们学会用这种语言与孩子对话,教育便找回了它最本真的模样——那是生命与生命共振的美妙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