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虎:好好学,讲正确的东西 | 这样生活
刘虎很会“讲”。
如果让刘虎“讲”西河遗址,他会说那是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的西河社区;如果让他“讲”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铜版,他会说上面的白兔捣的是长生不老药,商家也想成为百年品牌;如果你问他,蛋壳黑陶高柄杯为什么有高柄,他会说先民席地而坐,没有桌子……
刘虎是济南市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他说:“好好学,好好学历史,讲正确的东西,讲正确的历史。”
文物是历史生活的一部分
刘虎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他说是职业的关系。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导游,导游心态好,看起来就年轻。
刘虎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讲解员也是因为这个职业。他喜欢博物馆,之前也带研学团来济南市博物馆参观。2023年,刘虎通过考核,加入济南市博物馆的志愿者团队。2024年,在“传承历史文化 讲好济南故事”全市讲解员大赛中,刘虎获得志愿讲解组一等奖。
在那次大赛中,刘虎选择讲解的文物是济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其实可以讲解的文物很多,之所以选择这一件,是因为刘虎觉得它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即它正是出土自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代表,“象征意义特别大。”
在平时的讲解中,刘虎也会讲解这件文物。除了向参观者介绍它的基本信息,他还会讲一些与之相关的先民生活。如果你问刘虎,为什么蛋壳黑陶高柄杯有一个“高柄”,他会说,先民没有桌子,他们席地而坐,因此器物就做得高一些。他说,豆也是如此,有一个高足,方便使用。在刘虎看来,它们是文物,也是过去人们生活里的一部分。
刘虎喜欢且擅长把文物放到一种生动的历史生活中去讲解,他愿意去搜寻相关的信息,去讨论,去推测。比如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铜版这件文物,众所周知,这是现存世界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实物。它的上方印刻“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字样,中间图案为白兔捣药,图案左右两侧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关于其中的白兔捣药图案,有人认为白兔拿的是铁杵,所谓“铁杵磨成针”,但刘虎在讲解的时候,会说那是玉杵。
“这个图案大家都认识,毕竟咱们老百姓都知道玉兔的传说。以前用针的人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可能不识字,所以想让人们快速了解、认识这个品牌,记名字不如记这个图案。玉兔捣的是长生不老药,或许店铺还有一种想法,因为这只小兔子的加持,成为一家百年老店。”刘虎解释。
讲解西河遗址的时候,刘虎也尽量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西河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一处典型聚落遗址,这里发掘出大规模房址遗迹,而且房址保存完整,布局合理,排列有序。刘虎有时候会跟观众开玩笑,称这是济南第一个社区。
“这是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西河社区。咱们小区的房子是一排排的,这里也是;咱们家里有房间,这里也有;咱们家里是几室几厅,这里是几室几厅,里面的灶区就相当于厨房,储藏区就相当于储藏室。这里面没有卫生间,因为卫生间在外面。”
刘虎说,有时候观众是一群小朋友,他们对“遗址”没有概念,但是知道社区是什么,这样讲解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先民的居住环境。
学习一定要跟得上
“不要以文物去讲文物。”这是刘虎在成为一名博物馆志愿者之后,对博物馆讲解方面的一个改观。一开始的时候,刘虎跟很多人一样,进了博物馆,最关心的是这件文物怎么样,那件文物怎么样,但真正去讲解博物馆的时候,他发现,文物只是一个个的点,一个展览的策展思路才是更重要的那条线,后者意味着这个展览到底要向观众呈现什么。
目前,济南市博物馆有四个展厅,通讲一遍大概需要两个小时。采访这天,刘虎在展厅里讲解,时不时便会有正在参观的观众跟上去听,沉浸于济南漫长历史中的某个片段中。在刘虎看来,讲解的方式可以生动,但是讲解的内容一定要准确,文物信息要准确,展线也要准确。
而准确且生动的前提是不断地学习。“学习一定要跟得上。”刘虎说。在他看来,博物馆讲解员所掌握的知识涉及方方面面,不只是一时或一地的历史,有时候需要纵横联系。有的观众可能是“历史小白”,但有的观众可能是“历史发烧友”,面对不同的观众,讲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刘虎曾经被观众问住过。他认为这很正常,现在就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观众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遇到这种情况,刘虎从来不糊弄,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但他也不会让问题停留在“不知道”,他愿意求证之后继续与观众沟通。
比如之前一个展览中,有观众质疑其中一件文物的用途。它是一件玉璧,用来拴系丝带,挂在棺椁之外,但是一名观众认为,它应该是被放在帐篷顶端用来拴系绳子的。刘虎当场解答不了,于是与这位观众互留联系方式,之后向专家请教,又给这位观众发去信息,告诉对方它大概率是什么用途。刘虎也挺喜欢与观众之间的这种交流,在他看来,有时候是互相促进的,他自己也能得到一些启发。
如果非要说做博物馆志愿者这件事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刘虎看来,正是它会促使自己去学习。他说,以前学习没有特别的指向性,但是现在他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一些历史、考古相关的内容方面。刘虎说,周围都是志同道合的博物馆志愿者朋友或者文博爱好者,大家也经常互相交流讨论。
“汉画印象——郑州汉画像砖拓片艺术展”正在济南市博物馆展出。刘虎注意到,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汉画像石,这个展览的拓片是来自“汉画像砖”。他要回去查查相关资料,向相熟的汉画像石专家请教,解决这个区别背后的那些为什么。
把该做的都做了
刘虎生在济南,长在济南,但对他来说,做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的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济南历史的过程。他说,这期间有很多“想不到”,比如对城子崖遗址、焦家遗址等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原来济南的建城史、文明史如此深厚、流长。
1994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开馆,家在章丘的同学邀请刘虎去玩。刘虎搭了一辆长途小巴车,下车之后就是博物馆。他问门口的保安大爷,怎么就知道这里地下有东西,一挖就挖出来一个遗址?保安大爷回答,小伙子,你回去多看看历史书就明白了。刘虎说,其实当时两个人没有说到一块去,他想知道遗址是怎么发现的,而保安大爷的意思是看了历史书之后就知道这里的变迁了。
如今,刘虎已经知道考古是怎么一回事,再去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的时候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人类历史的发展,真是从远古一点点来的。”刘虎说。看到城墙上的夯窝,他会想象先民在那里夯土的场景。而当一个人把历史的时间线拉长之后,在感慨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自然也会感到自己的作为一个个体的渺小,刘虎也是这样。他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历史上其实留不下什么,但是把该做的都做了,可以在行业里留下点什么。
刘虎除了是一名博物馆志愿者,还是一名导游义工,他也经常参加一些相关培训,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年轻人。如果说最想跟年轻的导游或者志愿者说点什么,刘虎说,那就是好好学,好好学历史,讲正确的东西,讲正确的历史。
有一次讲解就要结束的时候,一名观众问刘虎是否学历史专业,得知他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导游后,这名观众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这件事让刘虎很有感触,一方面是反思,另一方面则是信心,导游也能讲好博物馆。
1999年,洛庄汉墓发掘,轰动社会。之后,济南市博物馆推出一个洛庄汉墓特展,刘虎陪同一位长辈去参观。那是刘虎第一次走进济南市博物馆,就跟之前去城子崖遗址博物馆一样,感到新鲜又神秘。如今,济南市博物馆大概是刘虎最为熟悉的地方之一,他熟悉这里的文物,熟悉这里的历史,熟悉这里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刘虎说,做博物馆志愿者既能促进自己学习,还能与大家分享优秀传统文化,这很快乐,但也并不容易。他曾问过一位志愿者前辈,在成为志愿者之后怎么坚持做志愿者?对方说,既然想做这件事,就得克服一切困难,把它做成一个习惯。
记者:江丹 编辑:徐征 摄像:迟广智 剪辑:迟广智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