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寒育种与跨国布局铺就油棕产业破局之路
油棕是世界上产油率最高的热带木本油料作物之一,被誉为“世界油王”。我国作为全球棕榈油第二大进口国和第三大消费国,年均进口棕榈油量占我国主要植物油进口总量的50%以上。面对耕地资源约束与食用油安全挑战,油棕规模化生产种植成为主要方向。目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通过20年攻关,突破耐寒品种培育瓶颈,首创矮化高产高油酸品种和配套技术体系,我国企业也正加速布局海外种植基地,构建跨国产业链。这条“北移研发+南下拓展”的特色发展路径,为油棕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油棕亟需从“实验室”推向“田间”
棕榈油由油棕果实压榨取得,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油脂化工等领域,与大豆油、菜籽油并称为“全球三大植物油”。棕榈油作为常见食用油种,其热加工的氧化稳定性比花生油、大豆油等食用油更具优势,在连续或反复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更少。棕榈油凭借其特有的营养特性、氧化稳定性以及相对低廉的市场价格被众多行业所认可。调研数据表明,国内方便面、烘焙食品以及油脂加工3个行业棕榈油消费量占全国棕榈油食用消费总量的70%以上。

油棕团队开展试种观测
我国是全球食用油消费大国,但自给率却不容乐观。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椰子所”)发布的《中国油棕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2024年中国植物油消费量达4094.6万吨,进口占比高达67.7%,自给率不足35%。面对这一现状,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被誉为“世界油王”的油棕。油棕单产效率远超传统油料作物,约为大豆油的9倍、菜籽油的3-4倍,具有显著的生产效率优势。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棕榈油仍主要依赖于进口,面对食用油需求增长、供给短缺及耕地资源有限的现状,亟须创新思维,拓宽油料来源,提升自给率,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主动性和自主权。因此,加快推进油棕产业开发十分迫切。
然而,我国油棕产业仍长期处于起步阶段,油棕种植仍面临技术瓶颈:现有种植区集中于海南、云南、广东等地,且主要用于科研与观赏,尚未进行商业化生产。
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日前在海南文昌召开“油棕北移”计划战略研讨会。在该所的牵头下,科研人员正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由小到大、逐步北移的策略,在中国推进热带北缘地区(北纬18°至北纬25°)油棕规模化种植生产计划。若开发成功,则有望将油棕从“实验室”推向“田间”,显著提升国内棕榈油供给能力。
国内规模化种植成为可能
我国大规模引种油棕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因缺乏科技支撑而受挫。“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适应性差、缺乏配套技术。”中国热科院椰子所副所长、油棕研究中心主任曾宪海介绍,自1998年启动育种计划,至2018年才成功选育出首个耐寒品种,这一步花了20年。
中国热科院椰子所依托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收集油棕种质资源426份,并采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遗传转化与基因编辑技术等先进方式缩短育种周期。如今,已成功选育出5个耐寒优质高产品种,其中“热油2号”和“热油40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2%。
通常情况下,油棕树的果实需靠人工采摘,重达20多公斤的果串必须一串一串地采收和搬运。于是,曾宪海团队将“热油40”育成一个矮化品种,茎干高度仅为常规品种的50%,这不仅降低了采摘果串的难度,且果树的更新年限也由原先的20年左右延长至30—40年。同时,“热油40”没有种子,省去了榨油过程中去除果仁和果壳的步骤,让农户使用简易的榨花生油设备就可榨出毛棕榈油。
目前,科研团队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以及海南5个省区设立了油棕种植示范基地,从而筛选出更适合当地的新品种及配套的技术。据悉,在云南省保山市潞江坝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已成功实现了亩产油量200公斤的产量水平。
这是否意味着国内的油棕规模化种植已成为可能?
曾宪海介绍道,在国内推动规模化种植的生产条件基本具备。海南、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农垦集团,具有土地资源、组织管理及市场渠道等优势,为油棕组织化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支持、科技供给”的合作模式,结合中国热科院的品种和技术,先行先试,建设万亩级集中连片示范基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市场化运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点带面,辐射推广。
“可以先在热区农垦等地先行先试,开展适度规模的集中连片种植,并建立起榨油厂等加工配套之后,再做进一步推广。”曾宪海表示,通过建立产业发展盈利模式,为后续商业化生产积累经验、储备技术和人才。“规模化成功种植只是其一,还要将大面积单产水平提高至世界先进水平,建设世界油棕科技创新中心。”曾宪海进一步强调,在国内发展油棕生产性种植,亟需国家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以及社会资本的参与。
“走出去”谋发展
除了国内发展油棕规模化种植外“,积极推动油棕技术‘南下走出去’亦是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拓宽食用油安全的有效途径。”曾宪海如是说。
自2006年起,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龙集团”)便以棕榈种植园的开发为起点,在印度尼西亚率先布局了油棕上游产业。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聚龙集团加快农业产业合作区建设进度,目前,进入结果期的棕榈树已达7万公顷。此外,辽宁三和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刚果(金)一期油棕园的建设面积达3万公顷、汉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发展15万公顷油棕种植园。
多年来,针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油棕产业面临的品种选择、种苗繁育、高效栽培、机械采果等技术需求,中国热科院椰子所也通过“走出去”方式进行技术推广与服务。
“团队联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从2005年开始,采用国内的油棕品种、种苗及技术,实现了瓦努阿图共和国油棕产业“零”的突破。与辽宁三和矿业在刚果(金)联合开展油棕产业调研,形成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明确了其在品种选择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并提供种苗繁育技术服务。针对刚果(金)南部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结合非洲西部油棕主产区主栽品种特性,鉴选高产耐寒品种4个。针对印度尼西亚现有品种结构及企业选种目标,采用辐射诱变等技术创制低棕榈酸种质3份,并为聚龙集团提供施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同时,围绕油棕果穗的生长特性,研发铝合金人工割刀及汽油动力采果刀,降低了采果的劳动强度。”中国热科院椰子所油棕研究团队的研究员曹红星介绍道。
此外,为了降低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中国热科院椰子所还构建了油棕园高效种养模式,建立了幼龄园间作套种牧草、西瓜、花生、菠萝等短期作物,成龄园林下养鸡、养鹅、养羊、养牛等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热带国家和地区普遍具有土地成本低、劳动力廉价等优势,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与油棕相关的种植生产、加工、仓储和贸易,布局跨国油棕全产业链,有助于掌控一手油料资源,把握生产权和销售权。”曾宪海表示,通过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框架下的油棕合作,可提高我国在油棕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崔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