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布“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创新应用行动方案

近日,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正式印发《山东省“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创新应用行动方案》,全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该方案明确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场景应用为牵引,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加快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成网与服务体系完善,推进行业治理数字化,构建智慧交通产业集群与“AI+”融合生态,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该方案包括八大重点任务:
(一)夯实交通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数字底座
1.推动交通行业模型与生成式大模型发展。聚焦公路、港航、执法、运输服务等核心场景,研发融合文本、图像、视频与传感器数据的交通多模态大模型,探索交通场景融合应用。构建“云-边-端”协同算力体系,支撑大模型训练、推理与实时业务处理,提升模型行业决策能力。在高速管理、城市交通服务、港口运营等领域推广应用多模态大模型,深化特色场景应用,全面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
2.强化交通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供给。构建全省统一交通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推动公路、航道、枢纽、运输等全域数据标准化建设,促进跨部门跨区域数据高效共享。加速打造智慧路网、数字港航、综合执法、智能出行等领域的高质量数据集,重点融合交通监测、车辆轨迹、路网状态、气象环境等多元数据,形成全链条数据资源池。深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交通数据产品化开发,面向智能网联、物流调度、出行服务提供标准化数据服务。建设专业数据标注基地,培育数据服务企业,开展质量评估与清洗标注。对接省内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安全合规下的交通数据有序流通,完善数据确权、交易、安全等制度规范,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强化人工智能应用数据底座支撑。
(二)深化“人工智能+智慧公路”创新应用
1.加强人工智能赋能路网运行监测。提升交通流量动态监测与异常事件智能识别效能,支撑拥堵成因分析、交通事故快速定位及应急资源调度需求预测。增强“云边端”协同计算能力,在拥堵多发路段、枢纽互通等重点区域部署智能边缘设备,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实时感知与决策水平。探索建立恶劣天气、重大交通事故等典型场景应急推演模型,动态优化分级管控策略。推进与公安交管、气象部门的应急指挥信息互联互通,建立跨部门预案协同更新与联动处置机制,实现路网运行状态可视化监控与应急指令精准发布。
2.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公路养护决策。推进数据驱动的公路智慧养护,整合无人机、检测车、物联网传感器等自动化采集数据,构建长周期路面性能退化预测与养护成本-效益模型。推进路面裂缝、路基沉降等病害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建立养护科学决策体系,优化养护时机与方案。强化资源智能配置,优先保障高边坡、沉降区等重点路段。
3.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路网运营管理。深化车路协同与智能交通流调控技术应用,在大流量路段部署AI协同控制系统,通过可变限速、匝道控制、车道级诱导等手段提升通行效率。推广自由流收费与AI稽核技术,利用车辆特征识别、路径还原算法,开展超限车辆精准稽查。推进服务区数字化建设,提升车流监测管理、能源补给监测能力、服务状态信息发布等功能,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深化“人工智能+智慧机场”创新应用
1.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机场智慧化建设。支持深化生物识别、智能安检等“无感通行”技术应用,推广自助行李托运、自助值机、自助安检、自助通关等自助服务。推进低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无人驾驶航空器多场景应用。以智慧赋能新基建,打造航空主导型智慧综合客运枢纽。
(四)强化“人工智能+智慧港航”融合应用
1.加强人工智能赋能航道网运行监测。推动构建覆盖水位、流量、航标状态等多维要素的实时监测网络,探索航道通航条件动态评估与导助航设施智能管理。推动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装备应用,深度融合多源感知数据,实现航道淤积、设施故障等风险的多模态特征提取与预测。探索灾情分级预警、资源调配方案自动生成及应急指令精准推送,全面提升港航管理效率与安全韧性。
2.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港口运营管理。支持重点港口升级自动化码头,推广智能岸桥、无人叉车等装备应用,建立设备智能调度系统,提升装卸作业全流程自动化效率。推动在港区内规模化应用自动驾驶集卡、AGV等运输装备,配套部署5G通信、北斗定位等基础设施,实现运输任务动态分配与路径优化。
3.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港航一体化管控。构建港航调度指挥联动机制,优化船舶进出港计划编排与航道资源配置,推进作业流程标准化,实现货物装卸、船舶靠离泊等全环节协同联动,提升港航整体运行效率。探索推进内河货运船舶编队智能航行创新工程,提高船舶过闸效率、降低营运成本、减少安全隐患。
4.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内河航道养护决策。推动航道运行监测预警、内河航道智能巡查、航道管养智慧决策等,提高养护规划与决策科学化水平,推进环境友好、决策智能、可复制的全省内河航道养护新模式。优化养护资源智能配置,保障干线航道安全通畅。
(五)强化“人工智能+智慧轨道交通”创新应用
1.拓展人工智能赋能轨道交通运维智慧提升。研发线网级智慧运行一体化数字管控平台,精准投放运力并提升大客流下运行图调整效率。推进设备设施智慧巡检升级,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智能体,应用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质技术,实现智能巡检、故障精准预测与自动分析、根因定位及维修方案生成,推动“状态修”“预测修”转型。
2.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智慧车站建设。新建地铁线路全面应用远程客服中心,融合语音识别与视频分析技术,在自助终端及移动端提供实时交互服务。打造轨道交通智慧安检平台,形成智慧安检综合解决方案。构建设备物联智能感知网络,打造智慧能管系统与机电智慧运维系统,驱动电扶梯、照明、通风等设备的智能启停调控。
3.推进城轨智慧大脑算力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济南轨道交通云平台算力中心”,依托云平台整合前沿大模型技术,支撑运营运维、乘客服务及内部管理等核心业务智能化升级,推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
4.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智慧视频建设。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及移动应用技术,构建线网级视频监视平台,采用标准软件、标准接口,实现线网级互联互通。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打架斗殴、区域入侵、大客流预测等异常场景,在重点区域实现秒级告警推送,驱动“监控-处置-归档”全流程闭环,提升响应效率。
(六)加强“人工智能+运输服务”便捷应用
1.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化物流运输。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物流数字化生态,以大模型应用驱动物流链智能化升级与协同效率提升。依托大模型融合北斗定位、5G传输、物联网感知等多源数据,构建运输全流程监控与风险预警体系。推动物流智能化组织方式创新,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等城市无人机配送与绿色货运平台建设。提升多式联运数智化水平,强化跨部门数据融合,深化“一单制”电子化应用,提升全链条协同效率。强化“两客一危”车辆智能视频终端应用,提升主动安全防护能力。
(七)推动“人工智能+行业治理”高效应用
1.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政务服务。对接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电子证照应共享尽共享。搭建交通运输政务审批系统,推动审批数据全量归集,持续提升审批流程规范化、智慧化水平。依托大模型对全省12328热线诉求工单进行智能质检、回访及数据智能校验,在省厅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互动模块部署智能问答机器人,分流常规咨询至线上渠道,精准响应民众诉求,实现“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实”。探索搭建全省交通执法知识库(含文书、案例、法规),依托语言大模型探索执法立案辅助决策、过程全流程管控及案卷事后评价,提升执法案卷规范化水平。
2.推进人工智能赋能行业监管。探索应用人工智能模型分析多维度数据,构建从业企业、人员及运输装备精准画像,智能生成受检企业清单,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动态调整检查细项,提升行业智能监管效能。探索人工智能在安全监管、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推进全省执法数字化转型。
(八)推进交通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
1.开展交通人工智能前瞻性技术创新试点。结合济南、青岛、烟台车路云一体化、无人驾驶试点实施,有序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在公交、配送等场景应用。构建交通运输可信数据空间,赋能数字治超、大件运输全链条监管及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推进“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创新应用等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加快无人化筑养路机械、港口作业等产业化项目落地。
2.加强交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建设。构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产业协同体系,培育省内高水平智能交通科研平台。聚焦智能调度、出行服务等核心场景,打造标杆级交通行业大模型,提供更安全、便捷、优质的出行体验。
山东省力争到2030年,交通运输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初步构建协同联动、多跨融合、精准有效、规模成片的“交通人工智能体系”。率先在全国形成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与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山东模式”,为全国交通智能化转型提供示范样板。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