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辛店上新

侗族大歌《蝉歌》的空灵旋律率先回荡,赏过神秘的侗寨风情,又被柳州原创彩调剧《刘三姐》动人的山歌带到秀丽山水间,《走北川·云朵上的尔玛》则用悠扬的羌笛和欢快的口弦,呈现“云朵上的民族”独特魅力……夜幕降临,北京市丰台区长辛百货的“长辛八点半阳台剧场”带来一场文化大餐。

长辛百货因地处长辛店而得名。这片被京广铁路和永定河河道夹击形成的弧形地区,曾被誉为“北方的红星”、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

两个月前,以长辛店大街和曹家口路形成的T字区域为核心,19家区域首店、9家文化创新型品牌门店集体亮相。当时尚生活融入烟火日常,这片沉寂多年的区域因城市更新再次闪亮。

再展风华

长辛店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元时称“泽畔店”,是进京过往旅客的食宿之地。明清时期,这里是距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京汉铁路的修筑和长辛店机厂的兴建,成为近代铁路工业重镇。工人们住在老镇,白天去铁路线另一侧的工厂上班。1990年,长辛店撤镇,改称街道。

长辛店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古色古香,有清真寺、老爷庙、火神庙等古迹遗址。“小时候,因为有北京二七机车厂、通信工厂、618厂,老镇特别繁华。”61岁的周健说,老教堂曾是五金件厂;上世纪80年代,人口聚集加剧了私搭乱建,儿时可以走卡车的胡同只能容一人推一辆自行车通过。之后,随着制造业的疏解外迁,老镇日渐沉寂。

长辛店老镇的更新其实是一场“复兴”。“从刚提出棚户区改造时一拆了事到留住乡愁的更新,老街没有白等。”曾在社区工作多年的周健直言,“长辛店棚改难处在于产权驳杂,北京能找到的产权归属一应俱全。”

此后多年,周健看着熟悉的老镇棚改更新、重新规划、开工建设……直到被国潮点亮,开启属于长辛店的“时光宝盒”。“老镇还在,院子里的树还在。老丁家院子改成食集,宣南书店用了老房的砖,既增加了国潮元素,也没有失掉老街的味道。”周健说。

2023年,老镇更新思路确定为“棚改+城市更新”,丰台区联合专业设计团队,用“绣花功夫”活化了这片青砖灰瓦的历史街区。“老镇有一条主街38条甬巷,空间肌理呈鱼骨状。”提起更新,丰台文旅集团项目负责人刘玥麟如数家珍。过去两年,为了让人流离开主街穿透到巷子里,他们尝试打开院墙,把一家一户的院落变成大社区,同时精心为这片“样板区”选定了三类商户:一是烧饼店、水果店、理发店这类民生保障类商铺,多是本就扎根于此的老商户;二是不愿意走的“共生户”,通过外立面改造,规范化经营留下来;三是引入比如人民咖啡馆、依文的国潮体验店等新店。

“1.8万平方米不算大,但能逛两个小时。”刘玥麟说。两年中,历史建筑及老巷子、老院子、老铺子陆续得到修缮保护。如今,长约1000米的步行街已入驻商户40家。既有霸王茶姬、多乐之日等知名连锁品牌,也有候汐陶舍、东方花丝艺术馆、玩木盒子等文创店铺。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街区营业额76.53万元,街区客流量16.48万人次;端午节期间,街区营业额56.93万元,客流量6.77万人次。如今,老镇平均每天迎来游客八九千人次,周末日客流量更是高达1.5万人次。

长街向新

时光流转,在长辛店大街的“十里槐荫”下,清真寺、工人俱乐部、老爷庙、第二百货串联起长辛店大街民族文化创新坊组团。既能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干粘石商铺门脸儿、80年代的包豪斯建筑,也可见依文大师工坊等时尚新空间,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国潮元素相得益彰。

长辛店大街125号,一株百年香椿树下有家文创小店。灰瓦白墙的门脸最打眼处是两组里外分别漆成米黄、墨绿的对开木框玻璃门,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典型样式。“以前,这里是个刻字社。”主理人甄博宇是老长辛店人,做过平面设计、动漫、潮玩。如今,他回到老街,注册了老街上第一个自主开发的商标——“长辛店文创”。

店里文创大多与长辛店有关。拆掉围墙后有些胡同口没了,胡同名制成了怀旧贴纸;20多年前拍的照片和不久前的照片,投映在一张卡片上,时光叠影中今昔对比清晰可见;电风扇、收音机等“长辛店记忆”小摆件做旧上架。门店后院还有两排辅助房。甄博宇准备在这里打造创意手作空间,引进3D打印设备,让来这儿的人既能回忆起当年的故事,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手作纪念品。

在这条街上,把“国潮体验”做到极致的是大师工坊。绒华坊就是其中一家。宽阔的操作台上,各色绒条一字排开。看到有客人进门,工作人员放下手中正在制作的小飞猪,为客人介绍起来,绒条不仅能做别针、发饰等小物件,展示柜中还有不少动物和卡通形象作品。

手工扎染是西南地区的特色。在靛蓝村,极富设计感的拼花玩偶讨人喜欢,想体验可以选做扇面、T恤、帽子、抱枕,价格从几十元到二三百元不等;湘西苗族采用幽蓝色绣线完成的花朵图案,饱和度极高、光泽度极好,制作成的胸针、耳饰让人过目不忘。

同属依文深山集市板块的“深山动物园”,最鲜明的标签也是纯手工。“这家店植入了游乐区,店铺所有装修都是非遗全手工制作。孩子玩耍时,大人可以在后边EVE咖啡店休息。”依文长辛店国潮街区大师工坊门店的主理人吴琼说,整个街区有9家大师工坊店铺,是依文非遗板块最集中的展示。

除国潮外,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走到长辛百货门口,能闻到一层超市里飘散的榴莲香。老街更新后,超市同步升级业态,改名“长辛市集”。这个五六百平方米的超市,每天营业额3万元起步。大到入口处的布置,小到犄角旮旯的复古花砖,都是别样的精致。

“这里既有文化气息,也有烟火味道。”去年来老街工作的杨钧培渐渐摸清了它的“脾性”:羊汤馆凌晨4点开始熬汤,正午就关门;手擀面20元一碗,不仅能续面还可以续卤;老爷庙吉福公社里有珠宝文创,还和国潮中心边上的汉服照相馆联动,完成取景拍摄。

涵养未来

与长辛店大街相交的曹家口路是一条新街,是街区向新的重要载体。在建筑特色上,既有霸王茶姬的拱形连廊,又有宣南书店的斜脊,依文时尚中心的光电大玻璃……不同年代的元素拼贴组合在一处。

曹家口路北侧的“长辛食集”中,几家开在老居民房里的饭馆颇有特色。最东头的好好烤肉占用了两间老北房,在房前三棵老树下摆上桌椅,像在家一样放松。傍晚时分,已迎来三三两两的客人。

主理人谢丹来自新疆,最懂得烤肉的门道,曾在清华五道口、三里屯开过酒吧和西餐厅。长辛店是他再次创业的起点。30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七八十平方米的外摆,员工不过三四个人。“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开业半年,生意不错,他坚持不做外卖,因为“鲜肉现烤才好吃”。

为什么选择长辛店?谢丹坦言,租金是开店最大的成本,长辛店有低租金的办公区生活区,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每天从中午开始串串儿、擦黑儿上客、半夜收工,日子过得很充实,跟不少客人处成了老朋友。“客流不错,收入也还行,晚上尤其热闹。”谢丹说。

“城市更新代表着新的城市生长方式。不仅是一条街道的改造,更是新的人群、新的业态、新的模式的创新性成长。”丰台文旅集团副总经理王月虎说,现在的长辛店有老居民、有产业空间,能解决本地就业,“我们希望围绕着‘前店’,做新的生产空间,可以是体验店、展示空间,也可以是产品研发与销售空间、全国培训中心,连通产业上下游、线上和线下”。

“长辛店老镇复兴行动计划”启动在即。其中,二期将启动建设北关文旅核心区,打造集文化展示与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核心引擎,释放5000平方米产业空间并提供免租期、创业培训及配套设施共享等政策,打造“文化共融、设施共享、活力共生、产业共赢”的开放式共生社区。三期则向南拓展至永济桥—南关片区,最终实现老镇业态多元融合、历史肌理延续、民生服务优化的整体复兴目标。

“长辛店有辉煌的过去,希望通过更新成为传承文化、职住平衡、符合当代需求的市镇。”刘玥麟说,今年推出的长辛扶摇计划3.0版,即长辛共生club创新创业者联盟,就是为了让老街与时代同频,与创业者共鸣,“希望聚集更多创业者、刚毕业的年轻人,为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长辛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将越走越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学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