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育”时 教育加速度】劳动教育润心田——天水十中学子走进蔬菜基地体验劳动之美

麦积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马玉婷 王玮瑕)劳动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必修课”,意义深远。4月29日,天水市第十中学60余名高一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麦积区渭南镇杨赵村设施蔬菜定点保供配送基地,体验劳动之美,领悟劳动价值,增强劳动教育实效。

探秘瓜田,感悟生命奇迹

在西瓜种植区,翠绿的藤蔓肆意铺展,宛如一张巨大的绿毯。同学们置身其中,指尖轻触着叶脉间滚动的晶莹露珠,惊叹之声此起彼伏。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辅导员刘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俯身仔细观察着西瓜从金黄花蕊逐渐成长为青涩幼果的蜕变过程,亲眼见证了大自然孕育生命的奇妙瞬间。“原来课本里‘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场景,就在这片藤蔓间!”学生们纷纷发出感慨。此刻,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背后土地的无私馈赠和农人的艰辛付出,也深刻领悟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蕴含的耕耘不易。

除草护苗,体验农事艰辛

“杂草是作物的‘隐形对手’,它们会抢夺养分,还容易滋生病虫害。”刘老师刚讲解完,同学们就迅速化身“农田卫士”,分组展开了对田间“侵略者”的围剿行动。大家有的单膝跪地,精准拔除杂草;有的则齐心协力,将拔除的杂草搬运堆积,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城”。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当最后一株杂草被连根拔起时,同学们在田埂上击掌庆祝,也由此深刻认识到,每一份丰收的背后,都饱含着对土地的敬畏与精心呵护。

变废为宝,践行环保理念

活动中,“废旧油桶种植计划”最具趣味性。同学们将清洗干净的废弃油桶进行切割、钻孔处理,随后填土施肥,亲手种下西红柿、茄子和辣椒幼苗。这些废旧物品在同学们手中焕发新生,让资源循环利用的种子在少年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辅导老师还鼓励同学们持续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共同期待未来的丰收时刻。

烹饪挑战,感受劳动乐趣

劳动实践课的最后一项挑战是同学们自己动手做饭。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生火,有的忙着洗菜,有的则尝试掌勺。尽管动作略显生疏,但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最终完成了一道简单却充满心意的饭菜。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通过此次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田间课堂”实践课收获颇丰,不仅让他们在汗水中深刻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同时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了团队精神,更在亲手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尊严与快乐。【编辑 姚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