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5·18活动丰富多彩 多元举措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统筹全盟博物馆资源,紧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通过多场馆联动、全年龄覆盖、科技化赋能等多元形式,打造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文化盛宴,推动博物馆成为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一、全域联动:多维度构建文化传播矩阵

  全盟7家博物馆(纪念馆)围绕主题策划开展15场特色活动,覆盖社区、校园、商圈等多元场景:

  法治宣传与历史叙事结合:多伦诺尔博物馆、二连浩特“茶叶之路博物馆”通过“法条+实例”解读《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发放宣传资料超2000份,推动“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理念深入人心。

  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并重:锡察革命史纪念馆走进乌兰社区,通过革命文物展、红领巾志愿讲解、“心形留言墙”等沉浸式体验,吸引500余人重温草原革命史;正镶白旗博物馆“非遗进社区”图片展,展示国家级文物与皮雕、骨雕工艺,激发居民文化自豪感。

  传统体育与现代教育融合:西乌旗男儿三艺博物馆邀请幼儿园儿童开展“文物模型橡皮泥制作”活动,以趣味手工深化对传统体育竞技文化的认知;元上都博物馆针对8-15岁青少年分龄设计“参观+手工”课程,让非遗传承从“启蒙”走向“沉浸”。

二、创新形式: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新主角”

  全盟聚焦青少年群体,推出**“展览+教育+体验”三位一体**模式,累计吸引超2000名青少年参与:

  考古与艺术跨界联动:锡林郭勒博物馆“北疆印迹·伊和淖尔北魏墓葬群展”首日接待观众近900人次,配套举办的考古公益讲座、“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写生活动,以“学术+艺术”双视角,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史实。

  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碰撞:5月18日当天,锡林郭勒博物馆开展金箔画制作、古法造纸等5场社教活动,400余个家庭通过亲手实践感受千年技艺魅力;元上都博物馆的“古诗词贴画”“贴画花瓶”制作,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创意成果。

三、科技赋能:探索博物馆未来发展路径

  活动中,多场馆释放“科技+文化”信号:多伦诺尔博物馆提出将引入AR技术、全息影像等浸润式手段,计划将公众转化为文物保护“神经末梢”,推动宣传从“单向输出”转向“全民参与”。西乌旗男儿三艺博物馆通过“线上预热+线下体验”模式,利用图文资料与特色文创物品扩大传播半径,为后续数字化展陈奠定基础。

  此次系列活动累计惠及群众超5000人次,不仅实现了“博物馆日”从“单日活动”到“文化现象”的升级,更以文物为纽带,生动诠释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锡林郭勒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凝聚社会共识的“文化引擎”,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续写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来源:辽阔草原锡林郭勒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