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17年老IP焕新,中山书展如何再“破圈”?

为期5天的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以下简称“中山书展”)于近日落幕。

5天书展,吸引了超10万人次入馆,总销售额达600万元,实现图书类销售超400万码洋,活动线上线下总曝光量超1200万。数据反映的只是中山书展的一个切面,更多的变化“藏在”现场。南方+记者从现场发现今年中山书展实现了三个升级:广度升级,多家出版社首次参展;深度升级,名家携名作现身书展;新意升级,丰富业态提升书展趣味性。

多主体参与、多场景呈现、多元素融合……跨越17年,中山书展这个“老IP”正尝试用更多新形式寻找“破圈”新路径。

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上,市民在挑选图书。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更突出湾区元素

澳门出版社首次参展

“今年书展不仅是书的‘集会’,更是人的‘相聚’。”中山书展策划团队负责人说。

此话不虚,本届中山书展迎来了首次来中山参展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同出版传媒、澳门文化公所,还吸引了广东省出版集团参展。

随着深中通道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物理距离进一步拉近,中山与珠江口东岸城市的文化交流半径也进一步缩短。

今年中山书展延伸广度,融入了更多的湾区元素,参展商更多,为群众送上更多优质读物。

中山书展上,市民在淘旧书籍。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澳门文教协会副会长、澳门大学原副校长黎日隆这次带着《看见澳门》《澳门街道的故事》等澳门特色浓郁的书籍参加中山书展,希望借由这个平台向更多同胞讲述澳门的故事。

“2025年是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这次带来的主要是澳门历史城区相关书籍,希望明年能带来更多介绍澳门历史文化的书籍。”黎日隆说。

这次中山之行,黎日隆不仅是参展者,也化身普通读者,抽出时间逛展。

“我这次逛中山书展,对展示中山书籍的展区很感兴趣,还在那里拍了照。”他说,澳门与中山同属于粤港澳大湾区,两地文化交流日益紧密,期待未来两地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现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届中山书展不仅参展单位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为市民送上的福利也越来越实。

今年,中山市发放15万元电子购书券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联动,书展主会场中山市档案馆设置的“中山档案方志赠书专区”吸引了众多读者关注,免费向读者赠送《档案里的中山》《中山方言志》《中山年鉴》等特色地方文献近600册。

更凸显融合特色

聚焦文化盛宴更注重文化共鸣

丰富的展品让中山书展化身“文化闹钟”,每当这个节点来临,总能吸引无数爱书人奔赴一场场“书香之约”。

逾10万人次入馆量,数据直观展示出中山书展的魅力。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在书展上“逛”有所获。

中山书展开幕的第一天,88岁老人黄海根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现场“淘书”。从第一届中山书展起,黄海根就养成了每年逛书展的习惯,17年来从未间断。

看着现场琳琅满目的书籍,黄海根深有感触地说:“阅读是获得知识、开启智慧、修身养性的好途径,每年的中山书展引导我们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一个好的书展,能够促成书与人、人与人的相遇。本届中山书展名家云集,康震解码东坡居士的“顶流”人生,马伯庸分享小说创作心得,陈引驰带领读者畅游庄子“逍遥世界”……带着孩子来“打卡”的中山市民林先生说:“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免费听‘大咖讲座’,还有机会与这些名家面对面交流互动,真没白来!”

康震做客中山书展,解码东坡居士的“顶流”人生。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这届书展带来的惊喜远不止如此。

8月16日晚,“阅夜越精彩”活动在中山书展主会场举行,当一曲曲悠扬的音乐与一首首经典诗词产生碰撞,当《长安的荔枝》与中山本土文化产生共鸣,一场创意十足的文化活动为书展增添了别样风情。

书展重“书”,也应重“展”。为增强读者体验感,中山书展在香山书院开辟重点特色分会场,打造了一场传统文脉与当代阅读场景自然交融的“文化盛宴”。香山书院以“典籍里的文化传承”为核心,在中山书展期间推出系列主题活动,包括遇见先贤·名家讲座、“十大典藏好书”主题导赏、“琴棋书画”四艺雅集等,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以文会友”的平台,点燃阅读“兴奋点”。

作家马伯庸分享小说创作心得。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最美中国系列”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典藏,该系列中的《最美敦煌》与《最美中国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中华美学的精髓。“敦煌壁画又称‘墙壁上的图书馆’,我一直很想去一趟敦煌,这个系列让我犹如身临其境。”中山读者吴先生说。

徜徉书海、打卡集章、聆听讲座、文艺鉴赏……在一系列颇有“仪式感”的体验中,中山万千读者感受着人与城市的“文化共鸣”,找到心之所向的精神家园。

更聚焦智慧阅读

AI元素融入书展

3000平方米的中山书展主会场里,5个展示区与5个体验区像撒落在书海中的彩蛋,把“书香”揉进了日常的烟火气里。在这里,“悦读”的方式有千万种——可以是追着白雾跑的好奇,是AI科普的新奇,或是笔尖划过信封的温柔。

“快看!棉花糖结冰啦!”中山市低温研究院的展台前,白雾在惊叹声中升腾。工程师刘具龙正演示液氮实验:浸过液氮的棉花糖在常温下急速复原,围观的家长举着手机记录,孩子们追着飘散开的冷气欢呼。

“这些‘低温魔法’就是想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他擦着实验台笑道,“说不定哪个孩子今天觉得有趣,将来就会走进低温研究的世界。”

几步之遥的中医药健康集市,AI智慧中医诊断仪前始终排着队。市民刚把手放进脉诊装置,高清摄像头已同步捕捉舌苔信息,几分钟后电子报告便弹到手机上。

“AI说我湿气重,还真挺准!”一位刚体验完的市民翻着报告笑言,这阵子确实总失眠犯懒。工作人员一旁解释:“它就像个随时在的健康管家,帮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自身状况。”

不远处,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五小学教师邓彩恩正给儿子的集章本盖新章,他举起本子展示:“这枚‘深圳迁鸟书吧’的章是今年的新收获。”

中山书展上,家长带着小朋友看书。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邓彩恩提到的这枚印章,源自深圳出版集团的展位。该集团工作人员刘葳介绍,今年他们“跨桥”参展,不仅带来了深圳与中山两地的书城打卡指南,更提前预告了即将落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地标——“湾区之眼”。这座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距离深中通道深圳出口仅20分钟车程。“希望以书籍为纽带,让这份精神共鸣进一步拉近深中两地的文化距离。”刘葳说。

油墨香混着“书香咖啡市集”的咖啡香飘来,有人捧着书在角落小坐,有人举着刚印好的明信片拍照——中山书展的新意,正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页精彩。

采写:南方+记者 苑世敏 杨慧荣 林雨萱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作者】 苑世敏;叶志文;杨慧荣;林雨萱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