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她用画笔“绘活”乡愁

备好宣纸,戴上眼镜,拿起画笔在纸上细细勾画。不一会儿,一条“小飞龙”便跃然纸上……

14日中午,宁波市奉化区文化馆视觉艺术部主任胡玲玲吃完午饭后,回到工作室为一件农民画作品打底稿。其间,她打开手机里的图片素材库,与千年奉化布龙接上“信号”后,开始描绘当地村民舞龙的热闹场景。

农民画《中华神龙》。

“我打算创作一组非遗主题农民画,其中‘奉化布龙’是开篇之作。”胡玲玲告诉记者,她打算用水蜜桃替代“龙珠”,描绘群龙共舞、争相“戏桃”,以拟人化表现手法展现奉化的风土人情。

奉化农民画画家胡玲玲。

一笔一画绘乡愁

胡玲玲是奉化农民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农民画已经打了40年交道。

“农民画源于民间丹青绘画。早期的农民画以神仙人物、梅兰竹菊、凤凰牡丹、虫鱼鸟兽等为题材,主要绘制在农村的墙头、屋檐、灶头、大门等处。”创作间隙,她向记者介绍奉化农民画的“前世今生”。

农民画《桃农大丰收》。

为了宣传、展示村史村貌,奉化乡村画师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壁画、墙头画时,沿承发展了这一画种。改革开放后,当地农民画的形式逐渐从宣传画转向欣赏性民间绘画。

“奉化在1988年被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本地农民画题材广泛、色彩鲜艳、风格拙朴。”胡玲玲说,画师们用画笔记录渔港的烟火与潮汐、村庄的节庆与四季。

胡玲玲(左)正在画农民画。

受父亲胡永法影响,胡玲玲从小就喜欢农民画。1992年,她毕业于奉化江口中学美术班,那时恰逢奉化农民画发展的黄金期。

“在父亲的口传心授下,我的绘画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农民画创作也有了自己的见解。”胡玲玲回忆,1993年12月,他们共同创作的《鸡哺图》获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作品邀请展一等奖。

奉化农民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在创作上,不同物体可以自由组合。“比如画人,人体内可并存植物、花鸟鱼虫的图案,构思大胆,色彩鲜艳。”胡玲玲介绍。

为乡村振兴“添彩”

40年来,胡玲玲创作的农民画作品已经超过500件。其间,《鸡趣 乡情 修补》获中国农民画优秀作品展评委会评审优秀奖,《渔获图》入选农民艺术大展——中国当代民间绘画作品邀请展。

农民画《母子情》。

“你看这幅《母子情》,上面画了两只老虎,一大一小,一上一下,画面童趣盎然,色彩斑斓。这件作品入选2010年全国农民绘画展,随后被浙江美术馆收藏。”胡玲玲翻阅手机相册里的作品图片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胡玲玲(右)与学生在尚田街道印家坑村写生。

在胡玲玲看来,农民画不是静止的技艺,而是一种流动的乡愁。近年来,在她和众多民间画师的推动下,奉化农民画“走”出展览馆,“艺术足迹”遍及田间地头。

“胡老师组建五彩农民画社团,带着大家到农村写生。另外,她还在学校开设农民画创作课,让‘小画家’们为乡村振兴‘添彩’。”五彩农民画社团成员陈峰点赞道。

为农民画创作培养“生力军”,是当前胡玲玲正在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五彩农民画社团在寒暑假一周上5次课,其余时间一周最少开课1次。”她说,除了老年农民画爱好者,社团里还有不少对农民画情有独钟的年轻人。

在奉化区文化馆画室中央,由五彩农民画社团成员创作的农民画——《奉化牛肉干面》格外吸引眼球。绘画者以分镜头式构图,展现了面团拉伸、牛肉炖煮、牛肉干面热气腾腾上桌的全过程。

“通过农民画,我们为奉化牛肉干面、奉化布龙等‘圈粉’,让大家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胡玲玲说,希望与其他农民画画家绘制更多“宁波文化地图”,将农民画融入文创产品,让它以更新潮、更鲜活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

甬派客户端记者 陈章升

编辑 肖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