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朝涪段2.6万平方米“生态产房”投用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杨永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持续推动“绿色航道”建设,坚持工程河段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3月14日,来自长江航道局消息称,长江上游朝天门至涪陵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以下简称朝涪段工程)2.6万平方米人工鱼巢正式建成,预计鱼类产卵规模将达2.6亿粒,可实现人工增殖鱼苗8000万尾。

长江朝涪段2.6万平方米人工鱼巢投用。长江航道局供图

朝涪段航道上起重庆朝天门、下至涪陵,全长123公里,连接重庆果园港、龙头港和寸滩邮轮港,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东向、通江达海的大通道。项目于去年建成试运营,预计明年正式投运,三峡豪华邮轮和5000吨级货轮可以常年满载到达重庆。人工鱼巢位于南岸广阳坝水域,水面上方为郭家沱大桥。

随着春回大地,江水逐渐回暖,鱼儿们也进入一年一度的产卵期。为有效助力朝涪段鲤、鲫等产黏性卵鱼类的繁殖,长江航道局在朝涪段水域进行勘查,发现这里水域相对宽阔,流速较低,水位较浅,比较适合建设人工鱼巢。

当天,记者在现场远眺江面,已经建成的人工鱼巢,就像拼成的一块块玻璃幕墙,随波轻晃,宛如江面铺展的翡翠拼图。这些由竹骨、遮阳网和芦竹捆扎建成的人工鱼巢,就是鱼儿的“生态产房”。

长江朝涪段2.6万平方米人工鱼巢投用。长江航道局供图

“这些材料无毒耐用,适合鱼卵附着并孵化成长。”现场,长江航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水域人工鱼巢长约1公里,共分布着500多个单件鱼巢,每个单巢面积约50平方米,5-8个鱼巢组成一排,再通过竹竿连接形成大型矩形鱼巢群,确保其稳固性与适应水位变化。未来,预计每平方米网眼将密布着近万粒鱼儿生命的种子。

所谓的人工鱼巢,是一种仿生态产卵设施,模拟天然水草的功能,为鱼类提供安全的繁殖环境。它不仅为鱼类提供稳定的产卵环境,提高鱼苗成活率,维持水域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促进水生食物网的平衡,改善水质环境,间接控制水生昆虫和藻类的过度繁殖。

据介绍,2023年、2024年间,长江航道局还先后在重庆南岸、长寿试点建设了5600平方米人工鱼巢,共吸附鱼卵超3000万粒,其中以鲤、鲫为主,孵化出超过1500万尾仔鱼,最终至少可补充150万尾鱼苗至长江水域。

不仅如此,朝涪段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针对三峡库区和“四大家鱼”保护区生态敏感特征,采用“避让、减缓、修复、融合”的绿色航道建设思路,积极推动工程河段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先后通过礁石综合利用、投放人工鱼礁等方式,营造了广阳坝、大箭滩、洛碛、中堆四个生境营造区,营造适宜的鱼类生境超过120万平方米,采用增殖放流投放珍稀特有鱼类90余万尾,布设人工鱼巢3万平方米,有效补充了上游鱼类资源,进一步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