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掩鼻而过”到“流连忘返”!叶县仙台镇治水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焦萌 姬冠鹏
4月15日,走进叶县仙台镇东南拐村,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岸边的墙绘色彩明艳,与太阳能板支撑的喷泉相映成趣,喷涌的水花在微风中形成一道小小的彩虹。

打造景观、加固护坡、铺设彩砖......只见十多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作业,为村子彻底蜕变做最后的冲刺。
“工程将于5月底完成,届时,一幅水清岸美的生态画卷将跃然纸上。”仙台镇副镇长朱晓琦不禁感慨道。
如今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让人很难想象到这里曾经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黑臭水体区。“以前这条河臭气熏天,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路过都得捂着鼻子快走。”朱晓琦笑着说道。
仙台镇水系发达,全镇共有中小型河道4条,超5000立方米水体8座。澧河、马子河等河流穿城而过,镇区有环绕四拐的老寨河四公里,东南拐村便是其中一拐。
村子的变化源自2022年。仙台镇敏锐把握政策机遇,率先向叶县生态环境部门申报水环境治理项目,涵盖“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厂”两个工程。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这项惠及民生的工程于2024年正式启动。
项目涵盖2.4公里的寨河及15个坑塘的园建工程、绿化工程、水系连通等,重点整治湖泊、马子河等上游水系,通过建设涵井、疏通大坑中渠等系统工程,实现了水系的科学连通。
“我们采用的是‘截污纳管+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模式。”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介绍道,村子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可达600吨,采用先进的生物处理工艺,确保出水水质完全达标。

更令人称道的是,治理过程中该村还创新性地利用太阳能发电板支撑水面喷泉系统,既美化了环境,又践行了绿色低碳理念。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大家都不太相信能治理好。”村委委员高亮回忆道,治理工程启动之初,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该村党员干部就带头行动,支起大锅台,与群众一同劳动,一起吃饭,后来看到工程一天一个样,慢慢就有人主动来帮忙了。“现在捐钱捐物捐工,大伙儿都很积极。”高亮说。
最让人动容的是在修建沿河路的时候,王海燕带头拆掉自家祖宅的故事。“那是我爷爷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要说没有感情是假的。”王海燕坦言,“但想到这是为了全村的发展,家里人最后还是全力支持我。”
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其他村民,大家纷纷配合,最终顺利拆除了桥头涉及的3处宅院,为河道拓宽腾出了宝贵空间。
此外,在整治过程中,仙台镇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采取“边建边改”的灵活方式,把村民意见充分纳入规划治理中。
“群众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最具发言权。”朱晓琦说,截至目前,全村共有上百名群众参与义务劳动,累计拆除老旧宅院43处、收到村民捐赠的青石板、梁木、石磨等各类建筑材料价值超过3万元、收集采纳群众意见建议10余条。
如今,走进东南拐村,房前屋后点缀着各具特色的小花园,10个坑塘连成一片生态水系,彩砖护坡既美观又防洪。“现在城里亲戚来做客,都夸我们村比公园还漂亮!”村民王保领乐呵呵地说。

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仙台镇特别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据地方志记载,东汉时期著名道士王乔曾在此修炼飞升,“仙台”之名由此而来。
该镇深入挖掘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在河道边创作了系列墙绘,还将闲置老屋改造成村史馆,系统展示村庄的变迁历程。从农耕器具到老照片,从家谱族谱到民俗物品,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村庄的故事。
夜幕降临,亮化工程自动开启,不仅为村民照亮回家的路,也让大伙儿沉浸在这浓郁的乡愁里。
各司其职,规划先行、财政修路、环保治理、志愿服务,各部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以项目带动村庄的美丽蜕变。
......
从黑臭水体到生态活水,从“脏乱差”到“和美乡村”,随着今年5月最后一段河道整治完成,让人“掩鼻而过”的黑臭水体将彻底成为历史。
仙台镇镇长李帆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生态治理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以点带面”,让更多村庄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