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的区别您知道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2025年7月11日,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古典学“坐风”讲坛第五讲在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特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罗小华作了题为“先秦人物名号研究”的学术报告。讲座由该院国学系主任魏涛教授主持,田成方教授担任与谈人。

罗小华长期致力于战国秦汉出土文献研究,在长沙坡子街秦简、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等重大出土文献整理项目中贡献突出,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并获古文字青年学者协同创新联盟第一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罗小华围绕传世文献中的人物名号、出土文献中的人物名号及先秦人物名号的组成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为在场师生带来学术分享。

罗小华首先分析了《左传》《国语》等典籍中记载的姓氏制度,阐释了“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的社会功能。他指出,姓氏来源多样,包括国名、官名、居所、职业等,逐渐形成完整的命名体系。清代学者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中提出的“五体六例”分析方法,揭示了名与字之间的语义关联。他特别提到,姓往往万世不变,而氏则会因居所、官职等因素发生变化。

讲座中,罗教授结合甲骨文、金文和简牍资料,重点解读了商王日名制度、周代姓氏制度的实际运作方式,以及不同文本中名号书写的差异现象。他强调,甲骨文与金文等出土文献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王国维通过殷墟卜辞考证商王日名制度(如太甲、武丁),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世系的可靠性,同时揭示了夏商“以日为名”的祭祀传统。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为先秦名号研究提供了更加准确、丰富的资料基础。

罗小华表示,先秦名号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商周两代就已存在较大差异。他结合影视作品中关于名号使用的错误案例,具体说明了周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严格规范,并且指出“以国为氏”可以分为两类:殷、周为“大邦”之氏,鲁、魏、齐、宋等诸侯国为“小邦”之氏。他还以盘庚迁殷后,商代王室始以殷为氏为例,说明氏的易变性。罗教授总结了我国从古至今名号称谓演变的特点,指出战国末期姓、氏已开始相混,《史记》中姓、氏已不再严格区分,而名、字虽出现较早,但如今只有姓和名仍保留使用。(图片由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提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