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融合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者 杨林刚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教育涵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而革命文物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目标,将保护好革命文物与讲好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有机融合,把“护”和“讲”紧密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让革命文物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和会“说话”的“教科书”。

建立高校与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合作机制。高校与革命场馆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推进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通。2021年,教育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革命场馆和高校的融合发展作出了强调。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同革命场馆建立融合机制,形成由教育主管部门领导、高校领导和革命场馆主要领导的领导机制,共同制定合作章程等。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同革命场馆的共享机制。如联合开展革命文物学术研究,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推进革命文物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围绕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开展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高校师生同革命场馆工作人员联合开展各种活动。如联合培养高层次志愿讲解队伍、在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开展党建活动、团建活动等。

打造“研”与“教”一体化教育基地。革命文物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源,也是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将革命文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把“研”和“教”有机结合起来,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转化为教育,具有深刻的理论性与现实性。一是研究文物,做到故事清楚。教育专家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全面发展,提高能力。二是选取资源,做到锦上添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革命文物故事。三是案例设计,做到要素完整。四是案例应用,做到效果明显。五是队伍建设,成立专家智库。六是宣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一是知育融合。将革命文物作为生动教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协同育人的基础。通过精选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案例,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专题教学模块,如“革命历史与民族精神”“革命领袖与英雄事迹”等,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同时,鼓励教师结合革命文物开发原创教案,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实效。二是数育融入。利用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分析等,为革命文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新平台。通过创建虚拟革命纪念馆、开展在线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开发革命历史互动学习软件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增强学习体验感和参与度。同时,数字技术还能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艺育融合。加强对革命文物资源的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革命文物普查、保护与研究工作,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准确的历史素材。同时,鼓励师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四是行育融合。是创新革命文物的展示和传播方式,如通过影视作品、文艺演出、文学创作等,让革命文物“活”起来。高校应加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如联合文艺创作团队,推出反映革命历史的影视作品、舞台剧等,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扩大革命文物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系2022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J0543)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沈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