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青年闯入“无人区”
广东青年闯入“无人区”
送外卖有无人机
打螺丝有机器人
公交车也能自动驾驶
欢迎来到广东“无人区”

不是,你以为广东“真没人”?
“握手、打招呼、说你好,都是最简单的啦。”
“跑步、跳舞、前空翻,你来了包震撼的!”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公司里,“90后”联合创始人兼市场负责人姚淇元格外忙。约34平方米的展厅测试区域外侧,围住了一圈圈人。
姚淇元“掐指一算”——一天内,团队最多接待过100波参观团。

这么多人,都是奔着这台机器人来的——
能跳“斧头帮”舞蹈,能跑马拉松,能优雅走路,还能前空翻。

姚淇元介绍,PM01是全球第一个能前空翻的机器人,其运动的灵活性将能极大重塑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进入家庭生活,给人类提供养老照护服务,也许就能成为现实。

测试时,众擎团队通宵达旦,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还未“出世”的PM01,更是在夜色中千姿百态地摔了无数次,直至稳稳落地的那一刻。
正值春耕季节,河源市柳城镇下坝村万绿智慧农场里满目新绿,却不见人的踪影。

“现在田里的活都不用我们做的了!”农田边上,智慧农场员工杨勇边刷短视频边笑着说。
万亩无人农场,种田就靠几颗大脑。

农场主理人、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王键宽是一名“农四代”,从小就在田间地头长大。
“新时代的农民,绝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职业。”这位“新农人”认为,靠着一台手机、一部电脑,在办公室里就能够种好田。

然而开展无人农场试验之初,他遇到了重重困难。
“老百姓不愿意相信,无人机种地能够种得比他好。”王键宽回忆,直至他们下地考察后,发现无人机插秧胜过“几十年的老师傅”,才得以信服。
如今,更多农民参与到无人农场运作中来,人不下地,产量增了、腰包涨了,成本还降了,农田效益越来越好。
在科技“无人区”创新创业的,还有一群港澳青年。
1999年出生的澳门“回归宝宝”、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副秘书长谭家文,就是他们的“创业搭子”。

地铁三号线的早晚高峰,人潮拥挤。“挤挤三号线,他们就能直观感受到广州的‘人气’!”这是许多广州居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也是谭家文带领港澳青年认识广州的“第一站”。

针对这些有志青年,谭家文和团队会提供创业辅导、产业加速、创投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成为创业“陪跑者”,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内地市场。
2017年至今,该服务中心已成功孵化了500多家港澳企业,覆盖科技创新、软件开发、技术推广、文化创意等领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机器人进厂打工、无人农场解放劳动力、人工智能辅助提高生产效率……正是因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幕后忙活,才有了这样的“美好现实”。

在姚淇元看来,所谓科技“无人区”,就是明知会摔得鼻青脸肿,还笑着往前冲的地方。靠着这股激情和勇气,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平均年龄仅29岁的团队,就解决了机器人前空翻这个世界难题。

王键宽记得,10年前,恩师袁隆平曾对自己说过,“年轻人从事农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他坚信不疑——“新农人”就是要敢想、敢闯、敢拼,用科技的力量去解放农民的双手。

谭家文说,这正是大湾区迷人的地方——总能让年轻人找到一片想闯的天地,在连接中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风急浪高,我自乘风破浪。
投身年轻事业的广东青年们,选择勇闯“无人区”,将别人眼里的“不靠谱”变成人生的“不设限”,重新定义未来的边界。

脚本/采写:南方+记者 陈伊纯 李秀婷
编导/摄影:南方+记者 张梓望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设计:谭唯
统筹:吴少敏 李细华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联合出品
【作者】 陈伊纯;张梓望;徐昊;李秀婷;许舒智;谭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