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专家共话文学互鉴与文明对话 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7月21日,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拉开帷幕。来自31个国家的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共探文学翻译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与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为全球文学界搭建起跨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立足全球文明倡议

共筑文学交流之桥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南京拥有2500年文明积淀,在此举办研讨会,对展现中国文学蓬勃气象、推动世界文学交流互鉴意义深远。

自201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张宏森将其形容为“以文学为名的亲朋好友聚会”,称其不仅是高规格学术平台,也在不同文明间架起了沟通桥梁。他深入阐释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学素来有关注现实、以民为本、兼容并包的特质。”从《左传》《典论·论文》到白居易的诗句,体现了对现实的深切关怀;《尚书》的记载与西海固文学现象,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核心;而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等事例,则印证了中国文学与世界互学互鉴的悠久历史。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向纵深发展,中国作协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张宏森介绍,2021年发起的“一带一路”文学联盟已吸纳42个国家的36家文学团体及26位个人会员;截至目前,已在23个国家建立“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并在南京、南宁、成都设立区域性国际文学交流中心;2024年打造的“国际青春诗会”将持续推进,第二期将于西安、北京举办。此外,“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扬帆计划”等项目累计推动重点作品与海外出版社签订100多项版权输出合同,覆盖30个语种,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方声音聚焦翻译价值

共绘跨文化对话图景

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文学翻译的使命、跨文化传播路径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桥梁,而且是连结不同文化与思维的纽带。西班牙汉学家白兰介绍:“从玄奘西行到明代中西交流,翻译始终是文明对话的关键。”她同时指出,尽管当前中西互译作品数量增长显著,但相较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西班牙语的全球影响力,仍有提升空间,呼吁加大翻译人才培养投入,让翻译真正成为跨文化理解的载体。

白兰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西语传播,她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翻译的核心并非简单的文字对应,而是要在两种文化语境中找到“意义的共鸣点”。例如,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不仅要传递字面意象,还要诠释其中蕴含的哲学观与审美情趣;而译介当代文学作品,则需兼顾地域特色与人类共通情感,让西班牙语读者既能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独特肌理,也能从中看见普遍的人性光辉。

作为22部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及亚洲文学专业出版社创始人,意大利汉学家雪莲深耕中国文学西传领域多年,她结合自身翻译与出版实践,对文学传播与跨文化对话提出了独到见解。

在长期观察意大利阅读市场后,雪莲敏锐捕捉到显著的代际阅读差异:“50岁以上的女性读者群体对小说,尤其是蕴含细腻情感与生活智慧的叙事作品情有独钟;同年龄段男性则更倾向选择社科类书籍,关注历史、哲学与社会议题的深度探讨;而青少年读者的注意力则更多被奇幻题材吸引,这类作品中的想象力与冒险精神更易引发他们的共鸣。”这一发现也成为她策划出版选题的重要依据——在译介中国文学时,她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阅读偏好调整推广策略,例如为青少年推荐带有东方奇幻色彩的当代作品,为成熟读者重点推介兼具文学性与社会思考的小说。

谈及文学传播的根基,雪莲特别强调家庭阅读启蒙的重要性。“许多意大利家庭仍保持着晚餐后共同阅读、讨论书籍的习惯,这种氛围会让孩子从小将阅读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她结合自身出版经验指出,当下数字媒介对青少年注意力的分散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推出更多适合亲子共读的双语文学选本,用生动的故事和优美的译文让年轻读者感受文字的魅力。”

江苏文学成果亮眼

多维活动展现南京文脉

作为东道主,江苏文学的海外传播实践成为研讨会焦点之一。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介绍,依托中国作协国际文学交流中心(南京)平台,江苏已构建起成熟的“文学苏军”海外传播体系。毕飞宇、苏童等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紫金山文学奖专设“文学翻译奖”,扬子江作家周邀请勒·克莱齐奥、阿多尼斯等国际名家与中国作家对话;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系统推动11位作家的24部作品外译,多部登上国际榜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六人晚餐》《桂香街》等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巴黎、柏林等国际电影节屡获殊荣,成为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助力。丁捷表示,未来江苏将持续完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国际合作,让江苏文学成为文明互鉴的生动载体。

丁捷演讲


据悉,研讨会期间,毕飞宇、刘震云、李洱、孙甘露等中国作家将与汉学家展开深度对谈,《红楼梦》越剧欣赏、秦淮夜泊等文化雅集活动也将同步举行,从多个维度展现中国文学与南京文脉的独特魅力,为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学盛会增添浓厚的文化底蕴。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

相关推荐